14-1.1有效需求理論
學派 |
古典學派 |
凱因斯學派 |
理論 |
薩伊法則(Say's Law) |
有效需求理論(Effective demand theory) |
提出者 |
薩伊(Say Jean
Baptiste) |
凱因斯(John Maynard Keynes) 總體經濟學之父 |
基本假設 |
充分就業為社會常態 |
未充分就業(失業)為社會常態 |
核心思想 |
供給創造需求 |
需求創造供給 |
理論重點 |
供給面分析 |
需求面分析 |
政府角色 |
尊重價格機能,主張自由放任 |
加強政府職能,主張擴張性財政政策 |
論述 |
供給能夠創造需求(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),在自由經濟市場中,只要有供給,自然會有購買者,不需思考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。 1930年經濟大恐慌,大量失業,產品乏人問津,導致價格下跌,國民所得降低。 薩伊法則只適合在充分就業的社會。 |
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,使產品無法全部銷售,導致裁員,大量失業。只要擴大需求,即可解決失業問題。 透過經濟體系四大部門(家計部門、企業部門、政府部門、國外部門)的總支出增加,來促進社會總支出增加,進而提升所得水準。 凱因斯經濟模型Y=C+I+G+(X–M) |
14-1.2消費函數(Consumption Function)
14-1.2.1基本心理法則(Fundamental Psychological Law)
提出者 |
凱因斯(John Maynard Keynes)。 |
論述 |
消費是所得的增函數,兩者同方向變動,Y↑C↑。 消費變動量小於所得變動量,ΔC<ΔY。 |
14-1.2.2消費
種類 |
自發性消費a |
不受所得影響,為維持最低生活水準的消費。 可支配所得Yd=0時的消費。 消費曲線與縱軸的截距,為固定數值,值>0。 |
誘發性消費bYd |
受所得影響而誘發的消費。 當所得增加一單位時,會增加b單位的消費。 |
|
影響因素 |
利率 |
利率i↑→儲蓄S↑→消費C↓ |
租稅 |
租稅T↑→可支配所得Yd↓→消費C↓ |
|
物價 |
物價↑→實質所得(購買力)↓→消費C↓ |
|
預期未來 |
預期物價↑→提前購買→消費C↑ 預期景氣樂觀→消費C↑ |
|
所得分配 |
所得分配愈平均→低所得者MPC較大→消費C↑ |
|
信用條件 |
信用條件寬鬆→貸款容易→消費C↑ |
|
流動資產 |
流動資產數量↑→消費C↑ |
14-1.2.3消費函數
意義 |
將消費與影響消費的因素之間關係,用函數式表示。 |
因素 |
可支配所得Yd、利率i、稅率T、財富W,以可支配所得Yd影響最大。 |
公式 |
C=a+bYd (a>0,0<b<1) |
說明 |
C:民間消費支出 a:自發性消費(維生的基本消費) b:邊際消費傾向MPC=ΔC÷ΔYd,消費曲線的斜率 Yd:可支配所得DI,Yd=DI=Y–T=C+S bYd:誘發性消費 |
14-1.2.4平均消費傾向APC(Average Propensity to
Consume)
意義 |
消費占可支配所得的比例。 |
公式 |
APC=C÷Yd=(a+bYd)÷Yd=a÷Yd+b (a>0,Yd>0) |
說明 |
APC>1:C>Yd,負儲蓄 APC=1:C=Yd,收支平衡,儲蓄=0 APC<1:C<Yd,正儲蓄 Yd↑APC↓:Yd遞增,a÷Yd會愈小,APC遞減 |
14-1.2.5邊際消費傾向MPC(Marginal Propensity to
Consume)
意義 |
每增加一單位可支配所得而引起消費的變動量。 |
公式 |
MPC=ΔC÷ΔYd=b |
說明 |
MPC為消費曲線的斜率,通常為固定值,0<MPC<1。 可支配所得Yd愈高,MPC愈小;社會分配愈平均,NPC愈大。 ∵APC=a÷Yd+b,MPC=b ∴APC>MPC |
14-1.3儲蓄函數(Saving Function)
14-1.3.1儲蓄函數
意義 |
其他情況不變,儲蓄與可支配所得呈同方向變動,兩者為增函數闗係。 |
公式 |
S=-a+(1–b)Yd (a>0,0<b<1) |
說明 |
S:S=Yd–C=Yd–(a+bYd)=-a+(1–b)Yd -a:儲蓄曲線與縱軸的截距。當Yd=0,為維持最低生活水準的消費(負儲蓄)。 1–b:邊際儲蓄傾向MPS=ΔS÷ΔYd,儲蓄曲線的斜率,0<(1–b)<1)。 |
14-1.3.2平均儲蓄傾向APS(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ing)
意義 |
儲蓄占可支配所得的比例。 |
公式 |
APS=S÷Yd=[-a+(1–b)Yd]÷Yd=(-a÷Yd)+(1–b) |
說明 |
APS>0:S>0,C<Yd,正儲蓄 APS=0:S=0,C=Yd,收支平衡 APS<0:S<0,C>Yd,負儲蓄 APC+APS=1 Yd↑APS↑:Yd遞增,APS遞增 |
14-1.3.3邊際儲蓄傾向MPS(Marginal Propensity to
Saving)
意義 |
每增加一單位可支配所得而引起儲蓄的變動量。 |
公式 |
MPS=ΔS÷ΔYd=1–b |
說明 |
MPS為儲蓄曲線的斜率,通常為固定值,0<MPS<1。 MPC+MPS=1 ∵APS=(-a÷Yd)+(1–b),MPS=1–b
∴APS<MPS |
14-1.3.4消費、儲蓄與所得的關係
E點 |
Yd=C,所得全用於消費,收支平衡,S=0,APC=1,APS=0。 |
|
E點前 |
Yd<C,入不敷出,負儲蓄,S<0,APC>1,APS<0。 |
|
E點後 |
Yd>C,有剩餘所得,正儲蓄,S>0,APC<1,APS>0。 |
|
45˚線上任何一點到兩軸的截距都相等,斜率=1。 所得增加,APC遞減,APS遞增,MPC與MPS保持不變。 高所得者MPC較小,低所得者MPC較大。 |
14-1.4投資函數(Investment Function)
14-1.4.1投資
意義 |
實質投資(real Investment),新資本財包括新建築物、新購機器設備、新增存貨。 |
||
概念 |
投資屬於流量概念;資本量屬於存量概念。 |
||
種類 |
自發性投資 I0 |
不受所得影響,而是受經濟體系外在因素影響而從事的投資。 外在因素:人口增加、創新技術、資源、戰爭、預期心理等。 通常假設為固定數值,I=I0,投資曲線為水平線,彈性無窮大。 |
|
誘發性投資 iY |
受所得影響,隨經濟體系內GDP變動的投資。 所得愈高,投資愈多。 I=I0+iY,i為邊際投資傾向。 |
||
投資毛額 |
毛投資,未扣除折舊前的投資。 |
||
投資淨額 |
淨投資,扣除折舊後的投資。 |
||
影響 因素 |
資本財 |
資本財價格↑→成本↑→投資↓ 現有資本財使用率高→預期收益↑→投資↑ 現有資本存量↑→投資↓ |
|
稅賦 |
稅賦↓→成本↓→投資↑ |
||
預期未來 |
預期銷量↑或售價↑→預期收益↑→投資↑ |
||
創新技術 |
技術進步、品質提升、新產品出現→銷量↑、成本↓→投資↑ |
14-1.4.2凱因斯投資理論-投資邊際效率MEI(Marginal Efficiency if Investment)
意義 |
投資的預期報酬率,也是折現率。將資本財未來的預期淨收益折現,使淨現值總和R等於資本財購置成本C。 |
公式 |
只有一年收益:C=R1÷(1+MEI),MEI=R1÷C–1 二年以上收益:C=R1÷(1+MEI)+R2÷(1+MEI)2+…+Rn÷(1+MEI)n C:資本財購置成本 R1、R2、Rn:各期預期淨收益 |
決策 準則 |
MEI:投資邊際效率(預期淨報酬率) i:市場利率(投資成本) MEI>i:投資有利,投資I增加。 MEI=i:投資均衡,投資I不變。 MEI<i:投資不利,投資I減少。 |
MEI 曲線 |
利率愈高,投資量愈少;利率愈低,投資量愈多,MEI曲線為負斜率。 MEI曲線上任一點對應的投資量,表示在不同利率下的投資需求量,故MEI曲線即為投資需求曲線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