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-3.1.1乘數原理(Multiplier Principle)
提出者 |
凱因斯(John Maynard Keynes) |
意義 |
在未充分就業社會中,當自發性支出變動,會引起均衡所得呈倍數變動,對經濟體系產生擴張或緊縮效果的原理,稱為乘數原理,該倍數稱為自發性支出乘數K。 |
公式 |
自發性支出乘數K=均衡所得變動量ΔY÷自發性支出變動量Δa=1÷(1–b)=1÷MPS 投資乘數KI=均衡所得變動量ΔY÷自發性投資變動量ΔI=1÷(1–b)=1÷(1–MPC)=1÷MPS |
14-3.1.2簡單凱因斯模型下的乘數
模型 |
Y=C+I C=a+bY I=I0 |
|
均衡所得 |
Y=[1÷(1–b)]×(a+I0) |
|
消費乘數 |
KC=ΔY÷ΔC=1÷(1–b) |
|
投資乘數 |
KI=ΔY÷ΔI=1÷(1–b) |
|
推導 |
假設:Y=C+I C=a+bY I=I0 → Y=a+bY+I0 → (1–b)Y=a+I0 → Y=[1÷(1–b)]×(a+I0)=K(a+I0) → KI=1÷(1–b) |
舉例:Y=C+I C=100+0.75Y I=25 → Y=100+0.75Y+25 → (1–0.75)Y=100+25 → Y=[1÷(1–0.75)]×(100+25)=4×125 → KI=1÷(1–0.75)=4 |
結論 |
投資乘數KI=1÷(1–b)=1÷(1–MPC)=1÷MPS,為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。 MPC愈大,MPS愈小,KI愈大,KI與MPC呈同向變動,與MPS呈反向變動。 |
14-3.2加速原理(Accelerator Principle)
提出者 |
小克拉克(J. M. Clark) |
意義 |
在未充分就業社會中,生產技術不變,且無閒置的資本設備,當國民所得變動,由於社會對消費財的需求改變,而引起廠商對資本財的需求呈倍數變動,進而誘發更多投資的原理,稱為加速原理,該倍數稱為加速係數α(Accelerator)。 |
公式 |
加速係數α=淨投資(資本財)變動量÷所得或消費財變動量=ΔI÷ΔY=ΔI÷ΔC |
說明 |
1.所得變動,誘發投資變動;投資是所得變動量的函數,此投資為誘發性投資。 2.加速係數又稱為資本係數或資本/產出比例,即一單位產出需投入的資本。資本/產出比例愈大,則加速作用愈大。資本係數V=資本K÷產出Y 3.假設社會的閒置資本愈多,資本使用量愈少,加速係數愈小,加速作用會愈小,最後消失。 |
14-3.3乘數-加速原理
提出者 |
薩穆遜(Paul Anthony Samuelson) |
意義 |
在未充分就業社會中,自發性投資增加,透過乘數效果將導致所得呈倍數增加;所得增加,消費隨之增加,再透過加速效果,引發投資呈倍數增加,此投資再透過乘數效果,使所得增加,此交互循環的過程,稱為乘數-加速原理。 |
圖示 |
|
說明 |
當經濟不景氣,增加所得,透過乘數加速原理,可帶動景氣復甦。 當經濟景氣過熱,所得增加趨緩,透過乘數加速原理,將減緩景氣過熱。 因此,透過乘數加速原理的交互作用,可解釋景氣循環的現象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