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-2.1簡單的凱恩斯模型(Simple Keynesian Model)
基本假設 |
1.未充分就業(失業)為社會常態。 2.只考慮所得的變動,假設利率與物價固定不變。 3.只考慮家計部門消費支出C與企業部門投資支出I,不考慮政府部門G與國外部門。 4.儲蓄只來自家計部門;企業部門沒有儲蓄與折舊;政府部門沒有稅賦。 5.投資為自發性投資I0,為固定數值。 ※根據上述假設,GDP=NNP=NI=PI=DI →總供給AS=總所得Y=GDP=NNP=NI=PI=DI=C+S →總需求AD=總支出AE=C+I |
均衡所得 決定方法 |
1.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(45˚線分析法):Y=C+I 2.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(注入漏出法):I=S |
14-2.2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分析法
意義 |
一國的總需求等於總供給時所決定的所得,即為均衡所得。 1.總需求AD:又稱為總支出AE。各部門購買最終財貨與勞務的總支出。AD=C+I。 2.總供給AS:又稱為總產出、總所得Y。各部門生產最終財貨與勞務的總產出,即一國的總所得。AS=Y=C+S。 |
|
均衡所得 決定式 |
總供給=總需求 Y=C+I |
|
圖示 |
1.E點前:AD>AS,C+I>Y (1)未充分就業社會:供不應求,存貨減少,廠商增產,所得增加(Y1→Y*)。 (2)充分就業社會:需求過多,廠商無法增產,造成物價上漲(通貨膨脹)。 2.E點:AD=AS,供需平衡,存貨變動量=0,廠商不需改變生產計畫,均衡所得Y*。 3.E點後:AD<AS,供過於求,存貨過剩,廠商減產,所得減少(Y2→Y*)。 |
|
14-2.3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
意義 |
投資等於儲蓄時,可決定均衡所得。 1.事前投資(預擬投資、計畫投資):企業部門想要的投資,為國民所得的加項(注入)。 2.事前儲蓄(預擬儲蓄、計畫儲蓄):家計部門想要的儲蓄,為國民所得的減項(漏出)。事前投資不一定等於事前儲蓄。 3.事後投資(實際投資):企業部門實際的投資。 4.事後儲蓄(實際儲蓄):家計部門實際的儲蓄。事後投資一定等於事後儲蓄。 |
|
均衡所得 決定式 |
投資=儲蓄 AD=AS → C+I=C+S → I=S |
|
圖示 |
1.E點前:I>S,AD>AS (1)未充分就業社會:供不應求,存貨減少,廠商增產,所得增加(Y1→Y*),儲蓄增加。 (2)充分就業社會:需求過多,廠商無法增產,造成物價上漲(通貨膨脹)。 2.E點:I=S,AD=AS,供需平衡,存貨變動量=0,廠商不需改變生產計畫,均衡所得Y*。 3.E點後:I<S,AD<AS,供過於求,存貨過剩,廠商減產,所得減少(Y2→Y*),儲蓄減少。 |
|
※Y=C+I與I=S決定的均衡所得Y*相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